纳米:“微”中大世界
文/秦晨
纳米科技正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经意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精彩而神奇的变化;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纳米技术科学家由此也踏上了创业之路。
纳米,一个微观世界的尺度,这一技术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正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纳米有多小?1 纳米为十亿分之一米,一根头发丝的直径通常为7 万到8 万纳米。纳米技术研究的是尺度在0.1 至100 纳米之间的技术。简单地说,纳米技术是控制分子和原子的技术。
通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物质在纳米尺度下隔离出来的几个、几十个可数原子或分子,表现出许多神奇的新特性。例如,碳纳米管材料在强度上大约比钢强100 倍,其传热性能优于所有的已知材料,在常温下导电几乎不产生电阻;纳米陶瓷材料在1,600 摄氏度高温下能像橡皮那样柔软,在室温下也能自由弯曲 ;覆盖特殊纳米涂层的表面具有神奇的自清洁功能;未来我们的显示触摸屏可能就是一张纸,可以随时卷曲、折叠,放进口袋,这与纳米材料和纳米加工工艺的发展密不可分。
此次我们的中国科技先锋将目光投向纳米科技领域。纳米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技术领域,直到上世纪70 年代,“纳米技术”的概念才正式提出。由于这是个新兴领域,中国的研究(学术论文成果)在全球并不落后。
然而,在纳米科技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方面,中国才刚刚起步不久。幸运的是,我们在苏州工业园区找到了一片纳米产业的聚集地,这里不但有中国科学院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的学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基地,而且汇聚了上百家纳米技术相关企业。
据估计,2010 年全球纳米技术市场已经超过1.4万亿美元的规模,而未来这一市场的前景难以估量。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纳米技术或相关背景的资深科学家踏上了创业路。在我们的此次报道中,我们从多角度选择话题,从纳米技术的基础材料(纳米微球),讲到纳米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氮化镓)、电子(印刷电子)、医药(纳米微针)、食品安全(检测)、自清洁(纳米光净化)等方面的种种应用。它们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却代表了中国纳米技术产业化崛起的力量。
国家和地方不断推出的各种人才吸引计划,是吸引海外纳米高科技华人选择回国创业的重要诱因。“以前是‘老板’带的博士、博士后回国创业,现在轮到‘老板’自己回来创业了。”中国印刷电子的先锋企业、苏州纳格光电董事长崔铮教授幽默地说,他正是因为“千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吸引放弃了英国卢瑟福国家实验室微结构中心首席科学家的职位,选择回国创业。回国后,崔铮获得“千人计划”支持的1,000 万创业资金以及地方政府支持的1,000万配套资金。“有了2,000万资金,我们这个需要大量前期投入的事情才能顺利展开。”崔铮如是说。
技术创新对于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来说极其重要。事实上,目前纳米的前沿技术应用仍然掌握在少数国际大公司手中,创业公司如果不加强技术创新,另辟蹊径的发展几乎没有出路。“我们竞争对手几乎都是国际巨头,或行业垄断者,要打破他们的垄断,只能依靠技术创新,这不是低成本可以解决的问题。”纳微科技董事长江必旺博士说。
然而,科学家创业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从“科学家”转变为“企业家”。英特雅光创始人李薇博士在光触媒技术领域走在了国际前列,她的梦想是在中国把这项可以改变人们生活的技术产业化,然而,不善于商业运作的她却在商业发展上举步维艰。“中国的投资者仍然对高科技的长期投入缺乏足够的耐心,他们更看重短期利益,这是科学家与企业家合作时的最大障碍。”中科院纳米技术与仿生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佩华坦诚地说。
纳通生物的创始人徐百博士在参观德国奔驰汽车博物馆时,看到了一段让他颇有感触的历史:汽车发明后7年,才被安装上了能够转弯的方向盘,而当时的德国皇帝坚信:汽车只是短暂的现象,马车才是永恒的交通工具。“技术和产品之间有一个鸿沟,调研显示,一项创新的技术要变为一个成熟的产品,平均周期至少需要25年,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
《福布斯》中文版2011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