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我院1963级校友、南京大学苏州校友会名誉会长薛为民先生在家中安详离世。在他离世一周年之际,我们精选2019年我院学生对薛为民先生的采访纪实,以示纪念。
薛为民先生1963年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先后在苏州炭黑厂、苏州化工局工作。退休后于2000年组建南京大学苏州校友会,成为首任南京大学苏州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薛为民先生对母校和母院感情深厚,为南京大学香雪海园建设呕心沥血、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在他的精神感召下,数百位校友为香雪海园的建设捐钱捐物。“香雪海园”成为了中国校区文化里首创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从采访录里我们可以回顾薛为民先生一生博学儒雅、豁达磊落和做得大事的精彩人生故事。
以下摘自化院2017级陈文文同学、2018 级张文睿、石楚霆同学的采访记录:
南大印象与大学生活
Q:您刚来南大的时候对南大有什么样的印象呢?那时候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
A:我是63年考进南京大学化学系的。选择南大,是因为她是名牌大学;选择化学系,是因为化学系非常强,有以戴安邦教授为首的一批中外著名的化学家。
进入南大后,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科学严谨的学风,做学问一丝不苟的态度。我们做化学实验写实验报告,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要求我们记录数据的时候每一个小数点后面的数据一个都不能少,都要准确无误;第二,实验报告不能改,谁改实验报告,不仅是批评,情形严重的开除学籍。我们做实验,老师都在旁边看你做,看你记录数据,所以我们做实验都是很紧张的。做出来结果是正确的,那就是正确的,如果是错误的,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也必须如实记录,绝对不能改结果,那是犯大忌。所以我们养成了科学严谨的作风,这个深深地溶在了我们的血液之中。我们以后做任何事情,就是严谨,就是实事求是,因为科学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南京大学这种科学严谨的学风对我来说是受益终身的。南京大学有一个老的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这个校训给我们教育也非常深,让我们记住只有吃得苦中苦,多学知识,多学本领,将来才能干出一番大的事业来。
我作为一个贫困家庭工人的儿子,进入大学,一心想报恩。报父母之恩,因为父母为了我能够读书,吃了很多苦。也要报党和国家知遇之恩。我今年75岁了,63年到现在也几十年过去了,我想人的一生是那么短暂,弹指一挥间,当初抓紧学知识就是将来为国家出力。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人生,对得起父母的期望,对得起母校的培养。
我们读书的时候是困难时期,经常吃不饱。上第四节课的时候饿的头都发昏了,老师还在上面讲,只能硬着头皮听,记笔记连手都发软了。我们当时虽然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凭良心说,学生生活还是蛮好的。10个人住一个宿舍,大家住在一起都很快活,一起学习啊,一起讨论问题啊,有的时候会争论的很厉害,我到现在还记得我那个时候和一个舍友争论时间有没有物质性,争了好几天,引用各种理论,举各种例子,双方就是不服输。还有就是一到下午,我们一群人就会去篮球场打篮球,去足球场踢足球,一起锻炼身体,很开心的。就是有一个问题,锻炼完身体以后,很容易吃不饱。有的时候周末我们会去南大旁边的小吃店,大家一点一点攒起来钱,一起去吃点馄饨,大家都对这个小吃店有非常深刻的记忆。
还有一个印象很深的是到教室抢位置,上课前得跑的快去抢前排的位置,图书馆也得早去抢位置,我们同学之间也会互相帮忙抢位置。这一点其实也反映了我们当时求知的欲望是非常强的,想要多学知识。老师经常跟我们说,你们进入大学,不是我们教给你们多少知识,我们是教给你们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教给你们方法,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但是教给你们的方法是终生受用的。
我后来选了高分子材料专业,做课题时老师一开始就和我们说你们自己查资料,图书馆成千上万的资料,我教你们查资料的方法,你们去搜寻相关的资料,然后写实验方案,老师只能给你们一些指导,写方案、做实验还得你们自己来,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为我以后工作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因为以后工作就没有老师了,都是靠自己选课题,自己查资料。这就是南大老师“授之以渔”的方法。
我们那个时候做化学实验,两个人共用一套化学仪器,谁碰破了谁来负责赔偿。洗仪器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洗烧杯要洗的非常干净,内壁不得挂水珠。这种精神对以后的工作也是非常有好处的。南大的教育,是学了做人,是学了科学严谨的作风,是学了以后怎样做好你的科研,做好你的工作,学会了思考的方法,我后来在技术和研究方面能取得一些成绩,都是因为南大教会了我攻关的方法和底气。
Q:您有什么印象非常深刻的老师吗?
A:教我们实验的女老师,严格的不得了,当初感到太严厉了,后来想想她做得都是非常正确的,要求的都非常好,严师才能出高徒嘛,后来工作上、学术上我严格要求自己近乎苛刻,同时也严格要求下属,不达到理想的标准绝对过不了关的。我相信这是在南大多年严格训练而形成的秉性。
戴安邦先生的学生甘兰若老师是教无机化学的,他讲那个极化、杂化轨道、电子云非常生动,有机化学老师叫陈伟兴,数学何老师讲解析几何,南大老师都非常有才华,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他们在讲台上讲课的样子。政治辅导员任广柱、耿鼎才、袁传荣都是非常朴实平易近人的老师。耿鼎才后来做过化学系领导,他很健谈,经常到宿舍来和同学们聊天。(袁传荣后来做南京大学的副校长)
创办苏州校友会,做得人生大事
Q:老师您讲讲创办校友会的故事吧!
A:苏州校友会是2000年3月份创办的,我是创始人之一,把校友会的工作作为下半辈子的一项事业来做,全身心投入其中。成立苏州校友会是时任苏州市市长陈德铭推动的。他找到我的同学、时任人大副主任的谢慧新说:“南大的韩书记叫我们把各地的校友会成立起来,我们苏州是不是考虑一下?”谢慧新就找我一起发起筹备工作。
2001年2月28日召开了成立大会,南大党委书记韩星臣等领导及苏州市委书记陈德铭等300多位校友出席了会议。但如何开展工作,当初困难很多,没有办公场所、没有经费、没有工作人员,是“三无”状态。最大的问题是钱,经费问题得靠自身能力解决,因为我有这个条件啊,长期以来我的强项就是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攻关,我可以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活动,帮助他们组织新品开发、提质降耗,企业获得相当大的经济效益了,这时候我就给企业说校友会是个公益性组织,请你们给些经费支持。这一招果真灵,后面的2到3年中就陆续有十几个企业反馈资助校友会活动经费。我坚持个人不拿一分钱工资,尽量节约经费,带头奉献,做出个样子来。就是这样,我们坚持服务企业,尤其是服务校友企业,让他们首先获得效益,然后再获得他们的支持。我还考虑校友会如何为市政府干些他们需要的实事,名正言顺的让市政府给我们掏钱。2006年下半年我们搞了个大型的“南京大学暨苏州校友会科技项目展示洽谈会”,有2500个项目参展。之前我们跑了中科院、上海的大学,南京的大学包括南大及东南大学,把他们的项目收集起来,结果有众多企业家及2000多人参加。经过精心准备我写了一个详细的活动方案向市长汇报,市长当即批准了方案并给我们一笔活动经费。活动十分成功,南大出了一百多个项目,校领导和市长、市科技部门领导都参加了活动。此活动一举多得,既为地方政府搞活动,做了实事,又通过校友会自身的努力挣得了一笔可观的经费,还大大扩大了校友会的影响。在南大一百周年校庆时,我们献给母校的巨幅绣屏《高山流水校友情》,珍藏在南大校史馆。其"幅面之大,人物规格之高,肖像人物之众”,三者俱备,创苏绣之最,宽3.88米,高2.88米,是镇馆之宝。当时估价300多万元,这个绣品展现的是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南海瀛台会见他8位中央大学校友的合影。我提议把这张照片作为绣品,一是纪念这个有意义的会见,二是反映母校校友是无话不谈的“知音”,所以我把她定名为《高山流水校友情》。照片是我从杂志上复印下来的,放大以后人物面孔就看不清了。绣娘说人物面孔模糊是没有办法绣的。为了将照片上的校友拍清楚,我带上最好的相机,去北京逐一上门给每个人重新拍照。回到苏州我就去找那个绣娘,时间紧迫,四个月要绣出来。我是这个项目的总策划总设计,照片拍摄选择、构图设计、文稿撰写都由我进行,对刺绣如何达到设计效果也得提出具体要求,我和她们一起加班,春节也没休息,每天都到很晚,后来我还生了一场大病,到鬼门关转了一圈,马克思说不收你,我就又回来了。为这个绣品我找过好多绣娘,有的开价100万。最后找的这个绣娘跟我讲:“薛老师你不要跟我讲钞票,这个是政治任务,我不讲钞票的!”为了取得她的信任我想总得先给些订金吧。当时校友会没有钞票,我爱人二话没说就从银行取了二万元钱出来给了这绣娘,她很感动。这位绣娘就是现在的刺绣家姚建萍,现在是全国十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之一,被南京大学聘为教授,苏州校友会名誉会长。为庆祝母校110周年华诞,我作为主编之一组织编写了《激情使命赋华章》,全书用纪实文学的形式记述了近40位校友在苏州创新创业的动人事迹,共48万字,南大出版社出版。任时商务部长陈德铭和南大党委书记洪银兴分别作序,我作了后记。拟书名时南大副书记的任利剑提议加了“使命”二字。这本书倾注了我们大量心血,花了两年多时间组稿,其中有一篇讲述的是化院的孙祥祯教授在苏州创新创业的动人事迹。MO源项目是南大化院人花十五年时间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搞成功的,孙教授带这个项目到苏州创业几乎把一条命都搭进去了,装安设备搞基础工程时他连夜奋战在工地得了败血症,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幸运的是最后治愈康复了。项目成功量化生产,替代进口产品、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国外公司找到孙教授要高薪聘请他去做技术总监,孙教授说:“我搞这个东西是为了国家民族的,不稀罕你们的钱!”充分反应出南大化院人的精神境界。母校115周年时,我创作了校友歌《热血南大人》,由全球20多个校友会联合作为给母校的献礼,由全球华人音协副主席国家一级作曲家罗成作曲,南大老校长、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蒋树声题写歌名。 “大江奔流钟山旁,南大永驻我心房”,歌词一开头引用李(白)苏(轼)咏颂黄河长江的诗词典句,比喻百年南大人才辈出有如滔滔江河之水,前浪后涌奔腾向前的恢弘气势。校友们反映 “听了这首歌只觉得热血沸腾和做南大人的骄傲!”关于南大“香雪海”园林,一开始当我提出来的时候,就有人说这个事情太大胆了、不可思议,一个校友会还能捐建一个园林?南大在仙林建新校区的时候,倡议各地校友捐树木等绿化校园,别的校友会都是这么做的。我当时就说“我们不仅搞绿化,还要搞文化。这文化指什么呢?就是苏州园林。苏州老祖宗留下的主要就是刺绣和园林两样,我们已经把刺绣献给南大了,这次我要把园林也献给南大” 。我不想做别人做过的事,就是要挑战极限挑战自我。然后我们马上就去仙林校区化学楼东侧去考察。我当时一看这个地方,就说“天助我也!”因为这个位置和自然条件于造园林很合适,近处有水远处有山。后来我就亲自担纲总策划兼总设计,指导专业单位的团队设计,后经反复论证修改定稿,统筹营造。我把这个园林叫“香雪海”,因为在苏州早有一个“香雪海”,是全国著名赏梅基地。我们把“香雪海”引到南大是为了让梅文化和南大的校园文化融合在一起。这个园林有两个部分特别重要,第一个梅诗廊,是100首古今文人咏梅的诗词,我们请100个书法家书写好去雕刻。这100首诗词是,请学者们从3000 多首古今名人咏梅诗词中挑选了80多首,另选南大学者们的咏梅诗词15首,合计100首。第二个是80多米的院士廊,我们把南大从中央大学到现在270多位两院院士的头像和简介刻在上面。我们宣传这些国家栋梁就是鼓励我们学子向他们学习。最后一个是“守诺亭”。这个“诺”一是“守信守诺”,二是诺贝尔奖的诺。我们南大要创世界一流大学就要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我们南大一定要向这个方向奋斗,这是我们苏州校友会的共同期盼,所以我们弄了这个亭子,在里面放一个碑,等以后有校友获得了诺贝尔奖就把头像刻上去。大学是出大师的地方,鼓励南大校友当国家级国际级大师,我们要把这种精神带到园林里,带到校园里。该园总面积10690平方米,傍化学楼(称苏州楼),九乡河曲水其中,是国内高校中至今唯一一个将梅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苏式园林。苏州校友会多次获得南大校友会先进集体称号,是最具凝聚力、最具活力的校友会之一。苏州校友一万多人,这是温馨、团结、友爱、充满正能量的大家庭,我为我能有幸创办并服务这个团体而自豪。2018 年我还获得了母校 “杰出奉献奖”,这是母校对我的极大鞭策。多年来,我和校友们持之以恒,不断探索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特别是办会人带头奉献,以“苦行僧”式的严酷律己,做出了样子,获得了凝聚力,赢得了广大校友心眼里的尊重。苏州的一个国企曾经用高薪聘请我为高管,但看到校友会无人掌管几近散架时,我毅然舍去高薪、离开企业,一心一意扑到一分钱不拿的校友工作上来。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不就是牺牲一点个人的金钱么。可贵的是我的爱人对我的决定从未有一句怨言,总是默默地支持我鼓励我。在校友工作中不断从理论上总结创新是苏州校友工作的一大特色。我们确立了校友会要以校友为第一的“三服务” (指服务校友、地方及母校)思想,又提出了“集中力量,干实事,干大事,干有影响力的事”的创新工作思路,迄今为止,我们奉献给母校”四件珍贵礼品”(一幅刺绣、一本书、 一首歌、一座园),总结出了“五条宝贵经验"(带头奉献高标严求的精神;校友第一的"三服务”思想;集中力量干实事干大事的谋略勇气;团结一心的优良作风;注意工作方法讲究艺术的操作技巧)。一个群团组织只有把自己的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算达到真正成熟的地步。
寄语学弟学妹
Q:最后您能跟我们这些学弟学妹说些寄语吗?
A:百年南大人才辈出, 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才,为我们国家的富强和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南大人的骄傲南大人的光荣。南大走过了光辉的一百年,希望南大在新的一百年中创造更大的辉煌。我们化院是南大出院士最多,出人才出科研成果最多的院系之一,衷心祝愿我们化院在新的一百年中培养更多的人才,创造更大的辉煌。衷心的祝愿学弟学妹们在南大的学习生活愉快,祝大家学习好,身体好,今天你们以南大为荣,明天南大必将以你们为荣!
后记:香雪海工程一期完工后,在薛会长的带领下 2021年又进行了二期工程,改造了万卷楼、设立了我为峰、种植了师生树,并于2024年3月5日,在南京大学召开了隆重盛大的开园仪式。病入膏肓的老人,靠着强大的毅力精神抖擞地完成了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
薛为民先生是化学化工学院校友们的典范,我们永远怀念敬爱的薛为民校友!(转自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版权所有: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 ICP:苏ICP备11065850号-1
电话:0512-62872168 传真:0512-62872168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仁爱路150号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