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荣:优秀文化是发展的重要力量

时间:2012-11-02 浏览:2396
沈坤荣:优秀文化是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物简介

  1963年8月生,江苏省吴江市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后,荷兰蒂尔堡(TILBURG)大学经济系访问学者,美国斯坦福(STANFORD)大学经济学系高级研究学者。现任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江苏省青联副主席。
  首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是人事部、中组部等八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兼任中国价格协会理事;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江苏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专家组成员;江苏省交通经济学会会长;江苏省委研究室特约顾问、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特约顾问,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特约研究员;南京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苏州始终保持崇文尚教的风气

  苏周刊:沈教授您好,您是从苏州走出的著名经济学家,能否给我们讲一讲您的求学经历?
  沈坤荣:我出生在吴江,中学阶段都是在吴江度过的,1982年考入南京大学,完成了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后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从事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博士学位。之后就开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做了两年时间的博士后研究,其间被国家公派到荷兰蒂尔堡大学经济系做了半年的访问学者。
  在中国社科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后,1998年我被南京大学聘为教授,一直任教至今。
  苏周刊:在您的脑海里,您读书时的苏州社会经济是什么样的状况?沈坤荣:上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的时候,苏州当时的物质是很匮乏的。在计划经济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每个地方的特色是很难发挥出来的,但是在苏南的许多农村里面,已经慢慢有一些乡镇企业的萌芽。
  比如说在苏南,因为离上海这座大都市比较近,许多乡镇就请上海退休的工程师,或利用周末时间请他们到苏南来,在农村里搞一些乡办企业,生产些机械部件,比如缝纫机的踏板等,主要是给上海等地的缝纫机厂做配套。
  当时这种拾遗补缺的经济形式一直是有的,在非常严厉的计划配置的环境下,仍然还是有一些市场经济的萌芽存在。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苏南经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一个初始条件,也给苏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苏周刊:苏州是一个崇文的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风气有没有受到冲击?
  沈坤荣:不管苏南的经济如何发展,是匮乏还是发展,它崇文尚教的理念和社会风气始终保持着,从普通的百姓到政府,历来如此。
  我的祖母、父母、姐姐都很支持我读书,特别是男孩子,家里一直认为读好书是男孩子的第一要务,谁的家里出了一个读书人,那是非常荣耀的事情。我当时考取南京大学的时候,乡里乡亲、老师们都来祝贺,他们觉得这是整个地方的荣耀。那时考入大学的学生很少的,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当然这跟地方重视教育的风气是直接相关的。

  快速发展给苏州创造了巨大财富

  苏周刊:您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的研究,在您的研究视野中苏州占据什么样的地位?
  沈坤荣:苏州及苏州经济的发展一直是我研究关注的重点。
  从苏州走出去的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非常注重社会调研,我从北京回到江苏之后,经常也被费先生邀请参加他们的调研。我记得当时还参加过好几次关于苏州发展的论坛,所以说我经常会回来研讨苏南的经济发展。我还与高德正等合写过一本《苏南乡镇企业发展》。1991年,我在《南京大学学报》发表了《技术进步与县域工业增长》,1993年,我在《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江苏乡镇工业增长因素研究》,这些文章都是以苏州工业发展为样本进行研究的。
  苏周刊:“苏南模式”是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经典模式,与“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并称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您对苏南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如何看?
  沈坤荣:一个地域的发展有一定的初始条件和来龙去脉。苏南在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乡镇经济的发展,在乡镇企业家们的推动下,苏南的经济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所以当时有“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说法,指的就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给我们苏南地区在物质经济相对贫乏的时代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找回了苏南经济发展的自信心和原动力,它是我们苏南经济发展的第一步。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苏州又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新轨道,抓住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得原来苏南小打小闹的乡镇企业开始向国际化迈进,而且这个过程使得苏南经济不但变大,而且变强了。
  后来开放性发展,使得单个企业向园区经济集中,苏州的城区经济与县级市的经济形态遥相呼应,各有千秋,使得苏州的经济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图景,也领跑了江苏的经济,甚至可以说领跑了全国的经济。
  苏州到“十一五”末的时候,无论是从人均GDP还是从人们的普遍生活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还率先全面实现了小康社会,在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为全国提供示范。这给我们下一步经济发展的提高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从人文精神上来讲,也给我们找回了自信。

  走在全国现代化前列迫切需要创新

  苏周刊:社会经济的发展面临机遇也充满挑战,您认为我们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沈坤荣:改革开放后,苏州虽然抓住了经济发展的机遇,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领先全国,苏南的经济已经与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区基本相当了。但是苏南经济也面临许多问题,比如产业层次亟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突出的矛盾,所以我们迫切需要通过创新来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也因此我们提出来要转型升级,走到全国现代化的前列去,这个是我们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苏周刊:如何抢占这个制高点?沈坤荣:我觉得有这几个方面,首先要在创新驱动上先行,用创新的办法来实现经济的发展,不能搞纯粹的加工贸易,更不能简单模仿。所以我们要加快转型升级,把原来的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把原来依靠资金、人力、物资的投入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依靠创新为主的经济模式。使得我们的经济由大变强,我们的经济规模是很大了,但是我们还不强,这是重中之重。
  另外,我们现阶段的人均GDP已经不低了,此时不但要进行经济的发展,还要进行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
  苏周刊: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在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也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沈坤荣:首先要明确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那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改造民生,加强社会和谐的建设,努力使得实现产业高端化。第二,实现城市的国际化,这包括国际要素的自由进出,这种要素包括人才的要素,最重的是国际企业和国际人才的进驻,这些都需要国际化的城市这一载体来推进。第三,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苏南经济达到了城乡一体化整体设计发展的阶段,要对城乡一体规划设计,撇开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完全的现代化。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把苏州打造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示范区,一个宜居的乐园。

  苏州要加大文化贸易

  苏周刊:要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沈坤荣: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注意把握住发展的阶段,调整发展战略,增强忧患意识,把握现代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比如我们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工业园区的建设就是很成功的。怎么样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路径,增强发展动力,提升发展的水平,第一步就是把握发展阶段,调整发展战略的问题。
  其次,要优化要素的配置推动产业升级,要把推动转型升级放在突出位置,促进自主创新、管理创新。要把创新与特有的文化结合起来,显著地提升产业的层次和产业的竞争力。
  苏周刊:如何提升产业的层次和竞争力?
  沈坤荣:苏州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最核心的是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水平。
  从产业的角度来讲,要优化投资结构,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引导产业投资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倾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来提升苏州产业发展的层次,延伸产业链。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还要加大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类的投资,这种投资主要是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比如说学校、医疗卫生、养老服务设施,而且要适应于民间投资,使得社会发展要有一定的投入。
  此外,注重本土国际知名品牌的培育,提高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这种高附加值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发展服务贸易和文化贸易。苏州有这么好的文化底蕴,有很强的文化产业,文化贸易很重要,比如像昆曲、评弹在东南亚国家、欧洲是很受欢迎的,要加大文化贸易。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或区域,如果没有文化贸易,还是不完整的。
  我个人认为我们苏州工业园区应该把工厂林立变成公司林立。工厂林立是集聚了大量的产业工人,而公司林立是管理人才的集聚,是总部经济的集聚,所以说它可以节约利用土地,发挥中心城市的优势,有序的发展科技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比如办一些国家级的创意产业博览会,组建文化产权交易所等。
  苏周刊:在这方面,苏州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今年4月28日,由国家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江苏省文化厅、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在苏州成功举办。
  沈坤荣:这很好,通过创办博览会不仅可以扩大苏州的影响,还可以加强文化贸易。苏州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吸引创新人才移居到苏州来,这些方面苏州是有强大优势的。
  另外,我们还要考虑怎么样提升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怎么样走高功能的、生态的农业发展,因为苏州的土地是寸金寸土,要加强研究如何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节约化和信息化,还要把它与构造宜居环境结合起来,使农业的现代化为苏州的现代化提供一个广阔的腹地。
  苏周刊:在诸多投资要素中,人才是必不可少重要一项,对此您有何建议?
  沈坤荣:打造最具吸引力的人才特区,比如怎么样完善人才政策,鼓励那些高技术人才组团创新,搞一些“千人计划”,我们苏州有“国际精英创业周”,通过办好此类活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交流平台。
  怎么样打造这样一个人才特区,需要我们设立一些制度,比如可以设立国际人才专项基金等。

  关注人的精神追求

  苏周刊:您刚才提到了要加强人的现代化建设,这可能是我们以往所忽视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也越发显得突出了。
  沈坤荣:是的,这是一个发展的悖论。实际上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经济发展的同时,透支了很多其它的要素,或者说是用其他的要素来突出了经济的发展,使得我们最终的发展不平衡。最重要的是这种失衡导致人的发展失衡,比如观念、法制意识、公平意识弱化了。
  苏周刊:怎么扭转这种失衡状态呢?
  沈坤荣: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回归到正常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轨道中来。要创新社会管理,这方面是社会所期盼的,要关注人居环境的健康、人的精神追求、人的精神的富有和富足,彰显人的重要性。
  我们还要关注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怎么样来健全分配机制,使人们更加安居乐业,使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有归宿感、幸福感和自豪感。如果我们苏州的人们,不管是老苏州人还是新苏州人都有这种感觉,你说说看这种力量是何等强大?这才是一个真正现代化的地区,这才是发展的本来意义。
  如果把环境牺牲掉,人连一点闲暇的空间都没有,连静下来思考的心境都没有,那这种生活长时间必然会形成扭曲的社会心态。因此,不但要经济发展,还要社会发展,人文精神、人的幸福感要有同比例的提升。
  比如我们要强化社会公平,营造积极向上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比如像邻里中心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把苏州人和新苏州人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管理和服务。还要加大推进公共服务的公平,比如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的就业、义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赁等保障制度,没有这些保障,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就很难在这里安居乐业,社会矛盾也会越来越多。
  苏周刊: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增加会给财政和社会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许多经济发达地区都面临这样的问题,而制定相关户籍政策抬高落户门槛是采用较多的方法。对此,您怎么看?
  沈坤荣:这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矛盾,我个人认为,通过这个政策抬高落户的门槛,不如通过产业来抬高门槛,产业高端化了,自然带来就业的高端化。当然一些服务业仍然离不开普通劳动力,这就是一个难题。在伦敦、在纽约都面临这样的问题,这也是摆在我们苏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如果外来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解决不了,那么长期以往就会形成社会对立,这是一个最大的难题。我们怎么样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比如多层次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体系,有总比没有要好,这也是构成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这个,社会就会分裂,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社会的需要。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提高产业的层次,提高居民的素质,另一方面要搞好社会建设。
  此外,创新社会管理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弘扬苏州特色传统文化,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物质财富与社会分享的意识等。加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建设,增加公民意识,提高老百姓的素质和健身水平,保障辖区内所有人的民生,缩小城乡差距,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达到共同富裕。
记者 吕继东 
2012年11月2日《苏州日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