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黄学英:打开“色谱分析”的世界

时间:2012-10-07 浏览:3063
黄学英:打开“色谱分析”的世界
 
    摆在黄学英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是做好产品,然后卖给色谱行业的巨头,实现经济价值;二是在中国发展技术、生产、市场和销售一体化的规模化企业,创办世界级生物和药物分离和纯化中国工业体系。他如何抉择?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满是技术术语的未知世界,何谓色谱分析?一般人很难理解,但是它却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它对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赛分科技有限公司便是这个未知世界里的佼佼者,公司致力于开发和生产药物与生物大分子分离和纯化领域的技术和产品,而黄学英便是这家公司的掌舵人,他打开了这个世界。

黄学英(右二),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美国特拉华大学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苏州赛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一个技术为王的时代
    如果在黄学英身上挑选一个最具特色的标签,那无疑是“技术”。
    翻开履历,足够惊艳。黄学英拥有二十多项的美国和世界专利包括表面抗生物分子吸附材料、生物分离、纳米材料合成、单个纳米微粒上配位基数量的控制、双功能蛋白质与受调控DNA 在纳米材料上的相互作用、纳米材料上抗菌素的多肽装配、以功能化的碳纳米管为材料的喷墨和油墨。
   “赛分科技的成功创办和快速发展,凝聚着黄博士的不懈努力和技术创新上的不断进取。”业内人士谈及赛分的发展,对黄学英的赞扬溢于言表。
   “公司已经研发和实现商品化超过100种不同液相色谱分离和毛细管电泳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药学及生物分离的液相色谱树脂、填料及色谱柱技术和产品,其中生物分离技术和材料处于国际同行业领先水平。”黄学英说道。
   对于一家科技型公司而言,身为公司老总,要考虑的不仅是技术、还有管理、还有市场等。但是对黄学英而言,技术创新是赛分科技公司成立的根本和发展的源泉。黄学英介绍,公司自成立以来依托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在色谱分析界不断创新,实现了大量的技术突破,所开发的产品全面覆盖了液相色谱、用于工业制药和生物制药分离的树脂产品、以及天然药物的提纯和中医药等领域。
   创业“归去来”
   这是一个典型的硅谷创业故事,平淡却不平凡。黄学英来自安徽,199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之后进入南京化学工业集团任职化学工程师。1993年远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毕业后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以离子色谱著称的戴安公司技术开发部任研究员。
   一年半后,黄博士到杜邦公司(Du Pont)研发中心就职,担任独立研究员(PI),而这段经历对于他今后的创业有着重要的影响。用他的话说“在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积累了初步的高科技企业的生产实践,以及管理经验”。在杜邦研发中心的研究过程中,黄学英发现市场上用于生物和纳米材料分离的产品不能满足目前的研究需要,技术也远远落后。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机会。同时黄学英也在思谋自己的未来。在杜邦研发中心的研究过程中,黄学英发现市场上用于生物和纳米材料分离的产品不能满足目前的研究需要,技术也远远落后。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机会。同时黄学英也在思谋自己的未来。
   这是值得铭记的一段日子。2005年3月黄学英辞掉了杜邦公司研发中心的工作,创立了美国赛分科技公司。2005和2006两年,黄学英整日蜗居实验室么,埋头开发液相色谱分离和分析的新材料到2007年,公司开发产品的博士增加到六名,黄博士才将其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转型到公司管理和市场销售方面。到2008年赛分科技公司成功研发100多种液相色谱填料、色谱柱、SPE产品和毛细管电泳产品。
   选准方向,打开世界
   摆在黄学英面前的是两条路,他该如何抉择?  
   从创办赛分伊始,关于赛分的发展方向,黄学英有两条路可以选择:其一是只在美国发展,做好技术和产品,将市场和销售做到一定的程度,然后卖给色谱行业的巨头之一,实现经济价值;其二是中美齐头并进,美国以高科技产品为主,而中国以一个全方位的色谱分离、分析,包括仪器和设备制造在内的技术、生产、市场和销售一体化的规模化企业,以中国的发展做平台,让赛分科技和中国的经济同步发展,通过5~10年的努力,将赛分科技建设成一个以独立、自主、创新技术为核心的世界级生物和药物分离和纯化中国工业体系。
   “我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人,毫无疑问,我选择了第二条。”如今回想起来当年的选择,黄学英依然很自豪,正是选择了第二条路,才有了如今中国的布局。自2006年四月开始到2007年初,黄博士和赛分公司的同仁先后组建了赛分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和赛分(江苏)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性能色谱核心技术色谱填料、色谱柱及生物分离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发展药物分离及中药有效成分的筛选和制备技术。
   问及美国公司发展的那么好,为什么还要回国创业?黄学英告诉记者,这是作为中国人的责任感使然,没有其他理由。“中国的一些高科技领域依然很落后,我所从事的只是工业体系中一个微小的局部,但只要我们做好了每一个局部,中国的高科技领域就将会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记者 崔开磊
来源:2012年9月25日《现代苏州》第27期

联系我们